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巴宰族

  • 發布單位:原住民族事務中心

巴宰族(Pazeh;巴則海族;拍宰海族)
  為台灣原住民之一支,分布於臺中豐原、神岡、后里及苗栗縣三義鯉魚潭附近較靠內陸的區域,約略位置是以豐原為中心,北至大甲溪河岸,東到東勢角(今東勢),南至潭仔墘(今潭子),西則到達大肚山山麓的橫岡一帶。在劃分下,巴宰族亦屬平埔族一族系,最大特徵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島系原住民高,約在 170cm 以上。
  巴宰族於16世紀中,主要部落有岸裡社、烏牛欄社、樸仔籬社及阿里史社等四至五個社。1699年,岸裡社還曾協助清朝「平定」吞霄社叛亂(吞霄社事件)。
  巴宰族又可分為巴宰本族以及kahabu(噶哈巫),以地區分類而言,豐原以東為巴宰,以西為kahabu,而因郭百年事件遷入埔里的巴宰族人,住在愛蘭烏牛欄臺地多為巴宰族,居住在眉溪四庄(牛眠、守城、大湳、蜈蚣崙)則為kahabu族,語言分為巴宰語及噶哈巫語,至今會講巴宰語的則為愛蘭地區的潘金玉女士,眉溪四庄則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後裔潘永歷先生仍會使用kahabu語言。kahabu族在埔里俗稱「眉溪四庄番」,正因為當地人承襲祖先驍勇善戰的精神,日治時期多為隘勇軍,能與鄰近的泰雅族抗衡,故也在埔里流傳一句話「四庄正是番」,該族的過年稱為「番仔過年」或「姓潘的人過年」為農曆十一月十五左右舉行,並製作傳統食物「阿拉粿」,「抓大魚」、「走標」等.....活動。